勞宮穴 (手心)

 

 

 

 

 

穴道位置:手掌中央。 

取穴法:握拳,以中指屈向掌心,指尖所著之處取穴。另一說法是取中指及無名指兩指尖所著之中間取穴。較傾向後者方法。 

本穴特性:本穴在經絡上是屬於「心包經」。 人體主要以三大穴道與外界相通:百會、湧泉及本勞宮穴。 百會通天、湧泉通地,勞宮則是可由人體主控的出入氣穴,因此氣功的出氣、採氣或各種自我導引都是以本穴為主。所謂的「掌風」指的就是由本穴出入的氣。

主治:清心、瀉心火熱、安神、心痛煩悶,憂鬱症、精神不濟。 

刺激法:

1. 以另一隻手的拇指置於本穴,其餘四指置於手背面支撐,以大拇指以旋轉方式柔壓,一次約30秒。 

2. 兩掌相對互相摩擦搓揉,至產生微熱感。

 

湧泉穴 (腳心)



穴道位置:位於足底,在足掌的前三分之一處,屈趾時凹陷處。

穴道效用:頭痛,頭昏,心悸亢進,婦科病,失眠,目眩,咽喉腫痛失音,小便不利,昏厥等。

關於本穴:人體有三個穴道與外界環境磁場作交流---「百會」、「勞宮」與「湧泉」,三者號稱「天地人」,「百會」在頭頂,承接來自天上的磁場能量;「勞宮」在手掌心,與週遭環境溝通;「湧泉」則位於腳底,直接與大地之氣交流。百會與湧泉兩穴在人體就像磁鐵的兩端,常常相互為用,具有非常好的理療與保養效果。

刺激方法:

1.
有機會不妨多打赤腳,踩踩地氣,特別是泥土地、鵝卵石或草地。
2.
用手掌搓揉,讓手掌「勞宮穴」的氣與本穴交流,搓揉至微微發熱為止。
3.
兩腳湧泉穴前放顆「黑曜石」,腎主「黑」,「黑曜石」磁場頗強,非常適合,
時間上約三分鐘即可。

 

太衝穴

 

 

穴道位置:以手指從腳拇趾及次趾之間,往上循凹縫盡處,靠大拇指側感覺有動脈之處,按之有痠疼感。

 

穴道效用:
1. 改善高血壓:可降痰濁上逆,配合陽陵泉穴。
2. 改善半身不遂、足軟無力,配合足三里。

3. 改善面肌痙攣抽搐:肝為風木之藏,肌痙攣抽搐多與肝風有關,本穴可清肝火平肝風,要按對側,即左面抽搐按右太衝穴。
4.
改善頭痛:適合因情緒引起血管肌肉痙攣的頭痛。
5.
改善震顫手足抖,此病難治,本穴當作保養穴。

刺激方法:以食指或拇指或鈍圓形的按摩器材點按左右腳各約30次。

內關穴 (心血管)

穴道位置:手臂平放仰掌,手腕橫紋往手臂關節方向的三指寬處,約在腕寬中央

穴道效用:對心血管功能有明顯的調整作用,可以防治心血管系統的各種疾病,臨床上治療冠心病時常選此穴為主穴,內關穴治療心血管疾病,除針灸外,緊急時,亦可經由自己按壓穴道,減緩症狀,爭取時間,以便及時就醫。有高血壓病舒張血壓升高的患者,伴有頭昏、脹痛、頸強、胸悶痛等癥狀,而動脈硬化尚不太嚴重者,針刺內關穴治療效果很好,用較強刺激可使舒張壓下降。

刺激方法:按揉內關穴力道要適當,不可太強,以酸脹為佳;以左手拇指螺紋面按右手內關,以右手拇指螺紋面按左手內關,按捏10~15分鐘,每日~3次。

 

神門穴 (安神)

穴道位置:手腕有一條橫向的紋路,沿紋路往小指測移動,紋路盡頭前,會發現有一條筋跟橫紋垂直相交,此處即是神門穴。

穴道效用:可瀉心火,補益心氣,安神定志,開竅益智,改善胸痛、焦躁、失眠、食欲不振等疾病。

刺激方法:用拇指輕輕按揉,或是按住穴道,然後轉動穴道所在的手腕,不要過度刺激,有輕度痠麻感即可,由輕到重,反覆幾次。一般經5分鐘後,症狀可以緩解。

 

風池穴 (頭痛)

穴道位置:位於頭部後方,往耳後尋找,碰到骨頭突出處,再往靠近髮際的凹陷處下方。

穴道效用:治療天氣外風所引起風寒感冒、頭痛和中風,也治療內風,尤其是肝風內動所引起的風病,例如神經疾病、偏頭痛、暈眩耳鳴、頭搖手足震搖等病。

有中風前兆時,例如大拇指食指麻,手腳不靈活,肌肉時有跳動,手指足趾端麻,頭暈、舌頭僵硬等症狀,可灸風池穴。男性先灸左側風池穴,再灸右側穴;女性則先灸右風池,再灸左穴;依性別特性、平衡陰陽氣血,就可預防中風發生。

當天氣突變感覺不妙時,用雙手姆指按住風池,用力按壓一百次左右,至有發熱感,每天重復幾次。若已感風寒,再做此法後,會覺得頭部很輕鬆,鼻塞也會減輕,因為風池有通竅的作用,不過這時按壓會很痛,還可能有皮下瘀血,不用擔心,這就有點像刮痧,是驅邪外出,一定要堅持,如果再多喝熱水,對感冒很有效果。

刺激方法:需往對側的眼睛方向按,例如按左風池穴,需往右側眼睛方向按,按壓穴時,會有酸麻脹痛感覺。以雙手大拇指分別抵住二邊穴道,用力按壓4~5次。

 

上肢按摩

曲池穴

穴道位置: 屈肘,以手拱胸,肘部上下臂相連,橫紋盡頭凹處,靠近骨頭邊。

穴道效用:治高血壓,此穴有祛風涼血作用(降血壓配合風池穴)。

刺激方法:以大拇指指腹按壓在曲池穴上,食指頂挾住肘橫紋下方,大拇指行順時針揉按,由輕到重,反覆幾次。一般經5分鐘後,症狀可緩解。

 

手三里穴

 

穴道位置:曲池穴下二寸,取穴時屈肘,按下去肌肉酸脹。

穴道效用:能治手麻,執行按穴時,需往麻的方向按穴。血凝氣滯引起的上臂及肩臂部疼痛或手痹不仁、半身不遂、肌肉萎縮、知覺遲鈍,常為首選穴。

此穴可治各種扭傷,故稱為扭傷穴。不論手肘、踝、膝、頭部扭傷時,要一邊用力按穴,一邊輕轉動扭傷部位。此穴有消炎、疏筋、活絡作用,減輕各部位神經痛,又能使氣催至受傷部位,增加免疫力,加強滲出物吸收,減輕發炎,消腫。

 

外關穴

 

穴道位置:手背手腕橫紋中間向上2寸,與內關相對。

穴道效用:上肢外側疼痛或麻木、偏癱、肩頸落枕、偏頭痛、熱病、耳鳴耳聾。 急性踝關節扭傷、急性腰扭傷、關節炎、肩周炎患者等病症。可預防老年人聽力下降、耳鳴、耳聾、腰背酸痛等症狀。

刺激方法:以大拇指旋轉的方式按壓約一分鐘。

 

內關穴 (心血管)

穴道位置:手臂平放仰掌,手腕橫紋往手臂關節方向的三指寬處,約在腕寬中央

穴道效用:對心血管功能有明顯的調整作用,可以防治心血管系統的各種疾病,臨床上治療冠心病時常選此穴為主穴,內關穴治療心血管疾病,除針灸外,緊急時,亦可經由自己按壓穴道,減緩症狀,爭取時間,以便及時就醫。有高血壓病舒張血壓升高的患者,伴有頭昏、脹痛、頸強、胸悶痛等癥狀,而動脈硬化尚不太嚴重者,針刺內關穴治療效果很好,用較強刺激可使舒張壓下降。

刺激方法:按揉內關穴力道要適當,不可太強,以酸脹為佳;以左手拇指螺紋面按右手內關,以右手拇指螺紋面按左手內關,按捏10~15分鐘,每日~3次。

合谷穴

 

穴道位置:位於大拇指與食指虎口處,左右手一。

穴道效用:頭痛、口腔炎、喉嚨腫痛、發燒、眼睛疲勞、神經痛、腸胃不適、腦神經症狀、高低血壓、過敏性鼻炎、胃痛、牙痛、生理痛、感冒。

刺激方法:以大拇指往手腕的方向用力按壓45次,並作圈狀按摩。

 

下肢按摩

血海穴

穴道位置:仰臥或正坐、屈膝的姿勢,該穴位於人體的大腿內側,從膝蓋骨內側的上角,上面約三指寬筋肉的溝,一按就感覺到痛的地方。

穴道效用:四肢抽搐,下肢痿軟。

刺激方法:以手指的指腹部位按壓,通常最常採用食指、中指、無名指三根手指頭。每次按壓以十次為原則。

 

足三里穴

 

穴道位置:位於外膝眼下四橫指、脛骨邊緣。 找穴時左腿用右手、右腿用左手以食指第二關節沿脛骨上移,至有突出的斜面骨頭阻擋為止,指尖處即為此穴。

穴道效用:本穴應用廣泛,為全身強壯要穴,按摩此穴可預防腦血管意外的發生,亦為消化系統常用要穴。

刺激方法:每天用大拇指或中指按壓足三里穴一次,每次每穴按壓5-10分鐘,每分鐘按壓15-20次,注意每次按壓要使足三里穴有針刺一樣的酸脹、發熱的感覺。

 

 

 

 

委中穴

 

穴道位置:膝膕窩橫紋中央,小腿伸直取穴。

穴道效用:高血壓,中風半身不遂,下肢痿痺、膝筋緊硬或攣急,腳軟弱無力。急性腰扭傷。閃傷腰部,疼痛難忍、動則痛劇、行走困難。

刺激方法:1. 用兩手拇指端按壓兩側委中穴,力度以稍感酸痛為宜,一壓一鬆為1次,連做10—20次。2. 用兩手拇指指端置於兩側委中穴處,順、逆時針方向各揉10次。3. 摩手至熱,用兩手掌面上下來回擦本穴,連做30次。此外,膀胱經最活躍的時候為下午3點到5點,在這段時間刺激委中效果更好。

湧泉穴 (腳心)

 


穴道位置:位於足底,在足掌的前三分之一處,屈趾時凹陷處。

穴道效用:頭痛,頭昏,心悸亢進,婦科病,失眠,目眩,咽喉腫痛失音,小便不利,昏厥等。

刺激方法:用手掌搓揉至微微發熱為止。


         手腳內外、後背、膝蓋上緣


以下的這十招,十分實用、簡便。甚至也有人稱之為「氣功醫學」,內外上下兼顧,也是最有療效的方法。


1.
手肘內側:從肘關節至腕關節,也就是「手三陰」。手三陰主管心肺「營氣」,可以強化內臟,提振精神。手法以上下摩擦發,每天數次,經常刺激,效果最好。


2.
手肘外側:從腕關節至肘關節,也就是經絡學說的「手三陽」。手三陽主管身體的體能衛氣,是增強抵抗力、強化免疫系統功能的重要經絡路線。手法同上。

3.上肩背:從髮際、後頸部、至肩胛骨下緣。包括經絡學說中的督脈、左右膀胱經。可以增加抵抗力、預防感冒。寬胸理氣,疏通「三焦」之中,上焦部位的胸肺氣。


4.
下腰背:從背後的第十二胸肋、腎臟,至臗骨上緣。溫暖腰腎、強壯筋骨。手法以上下摩擦發熱,刺激效果最好。可以避免腰痠背痛、臥床褥瘡。


5.
小腿內側:經絡「足三陰」中的脾經、肝經、腎經,手法從下而上,調理內臟,刺激內分泌系統。


6.
小腿外側:經絡「足三陽」中的胃經、膽經、膀胱經,手法同上。可以強化筋骨,刺激脾胃消化系統,避免小腿肌肉萎縮無力。


7.  
膝蓋上緣內外側:包括外側胃經的「梁丘穴」、內側脾經的「血海穴」,再擴及整個的膝蓋,避免長期筋緊、腿軟、膝痠、萎縮等症狀。


8.
手指尖、腳趾尖:利用「張明將軍.捏指養生法」的手法(詳見「養生館」中專文介紹),指尖、趾尖,一隻一隻輕輕揉捏,十指連心,刺激大腦皮層,興奮腦部神經功能。更重要的是活絡末梢神經。


9.
手指掌背的指間、腳部掌背的趾間:臥床太久,容易手腳水腫。用指甲指腹的前緣尖端,沿著每一手指、腳趾間隙,上下切摩,可以避免及減少指掌、腳掌部位的水腫。手掌、腳掌水腫者,平放時略為放高,可以有助消腫。


10.
兩側耳朵前後,上下搓揉,也可以擴及顏面部分,觸及的經絡,包括膽經、小腸經、三焦經等。可以鬆弛頭面部的緊張,可以舒筋緩頰,避免氣滯、氣脹整個頭顱部位。

1. 三陰是指手的三條陰經,包括:

(1) 手太陰肺經:血氣運行路線是從肩窩的中府穴經手臂內側、肘、脕,至大姆指的少商穴 (姆指內側)

(2) 手厥陰心包經:血氣運行路線是從胸部經手臂內側,至中指的中衝穴。

(3) 手少陰心經:血氣運行路線是從心臟經手臂內側至小姆指的少衝穴 (小指指甲根部靠無名指側)


2.
手三陽皆屬陽經,運行走向是由手部往頭部,陽經的按摩最好是用瀉法,逆著經絡按摩為瀉,按摩建議由脕至肘。


5.
的足三陰皆屬陰經,運行走向是由足部往腹部,陰經的按摩最好是用補法,順著經絡按摩為補,按摩建議由足部往膝部。

 

6. 的足三陽皆屬陽經,運行走向是由頭部往足部,陽經的按摩最好是用瀉法,逆著經絡按摩為瀉,按摩建議由足部往膝部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cc13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